
创作声明:本文为虚构创作,请勿与现实关联
刘湘(1888年7月1日-1938年1月20日),谱名元勋,字甫澄,法号玉宪,四川成都大邑人,民国时期四川军阀,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,四川省主席,重庆大学首任校长。四川陆军速成学校毕业。
1921年7月,被推为四川各军总司令兼省长。1927年拥蒋反共,被委为第五路军总指挥。后发动川军内战,先后打败杨森、袁祖铭、刘文辉等部,控制全川。1929年,重庆大学成立,其为第一任校长。1933年任四川“剿总”总司令、四川省政府主席、川康绥靖公署主任,阻击工农红军北上。[14]1935年2月,出任四川省政府主席,卢沟桥事变爆发的第二天,刘湘即电呈蒋介石,同时通电全国,吁请全国总动员,一致抗日。1937年10月15日,刘湘被任命为第七战区司令长官,兼任集团军总司令,带病率领川军奔赴抗日前线。
1938年初与韩复榘密谋封闭入川通道,阻止蒋军入川。1938年1月20日,刘湘病逝。
在1935年,正值红军四渡赤水、强渡乌江之际,蒋介石被权力的欲望所蒙蔽,竟然不顾日寇的入侵,追杀红军。与此同时,四川的大军阀刘湘,虽在名义上听命于蒋介石,却在关键时刻选择了保护红军的生路。这背后涉及到政治权谋和军阀时代的复杂局面。
刘湘,一个出身普通地主家庭的军阀,虽然缺乏正规军校的军事背景,却展现出野心勃勃的一面。他深刻意识到自己军队的不足,其中一个问题是他手下的将领的品行问题。这导致他积极开始招收那些在正规军校受过训练的学生,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3旅旅长郭勋祺。
郭勋祺具备出色的军事素质,而且与共产党有密切联系。这种联系成为刘湘最终抉择的重要因素。他明白蒋介石的野心,知道随时可能成为蒋介石觊觎的对象。
蒋介石的命令对刘湘来说是一场考验。他理解蒋介石不仅想剿灭红军,还有更深层的企图。在会议上,刘湘和他的部下们深刻分析了局势,认识到他们面临的困境。无论是支持蒋介石还是不支持,都有巨大风险。
刘湘最终选择了郭勋祺来执行任务,因为他对刘湘忠心耿耿,同时也与共产党有着深厚的联系。他给郭勋祺明确了任务:协助剿共,但保留红军一条生路。
郭勋祺接下任务后,兢兢业业地领导部队前往主战场,但在战斗中,他始终牢记刘湘的嘱咐,一旦红军决定西进,就让他们安然度过。这个艰难的任务最终成功完成,四川军得以幸免于难,蒋介石的阴谋破灭。
这个故事反映了军阀时代的政治权谋和纷乱局面,以及在复杂的形势下,个体军阀如何在政治和军事层面权衡利弊。同时,他也强调了忠诚和人际关系在军事决策中的重要性。
此时,郭勋祺率领的部队开始遭到零星的红军部队阻击,情况愈发紧张。蒋介石的直属部队也对郭勋祺施加压力,要求他炮轰红军司令处。郭勋祺必须谨慎应对,因为他知道任何错误的决策都可能导致灾难。
前线的战局愈发激烈,但郭勋祺不忍心与红军正面交锋,他的心中坚信刘湘的话语:“给红军留活路,就是给自己留活路!”所以,他含糊其辞,以情报不准确和武器精度不足为由,拒绝了要求。
继续前进的郭勋祺的部队在1月末遭遇了红军的强大攻势,形势变得非常危险。蒋介石的部队对郭勋祺施加了更大的压力,要求他攻击红军,但郭勋祺再次拒绝,这一次他必须采取更具策略性的行动。
